一节音乐课

穿裤子的云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xxbqg.com,最快更新穿裤子的云文集最新章节!

    如约拜访一新朋友,逮着她一节课,我还没提要求,她慨然安排我听,我会放过么?“这哥们不只长得爽!”我心里直乐。

    这是一节音乐课,在一个标准的合唱教室里上。课前她先在电脑上播放一张cd,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

    教室的门被推开一条缝隙,几张葵花似的脸笑盈盈地探进来。

    “进来吧。”朋友话音未落,三五个男孩女孩便风一样闪进来。在门口脱掉鞋子,放置大鞋柜上,噔噔噔跑到排练台坐下,一边小声叽叽喳喳着,一边在意不在意的打量两眼我这陌生的来客。

    后续部队接踵而至。四十多个孩子的欢声笑语瞬间挤满了原本空旷的教室。

    上课铃声响过,合唱台上东倒西歪、乱动不已的孩子们被朋友喊到一边排队——朋友说这是她第一次给这个班的孩子们上课,他们还不知道在音乐室上课的规矩。

    体委整好队,朋友开始给他们立规矩:以后进音乐室要在教室外排好队,一队队进来,按队把鞋子放到鞋柜上——不要象现在这样乱得简直找不到自己的鞋子了——然后排队上合唱台坐下。记住自己的位置,每次都要坐同样的位置,左右都是固定的。不要喧哗,不要嚷叫。你嚷叫,把我这么美妙的音乐都淹没了,——谁听出我放的什么音乐了?请回答。

    孩子们才知道还有柔柔的乐曲声从电脑里飘出。他们侧耳细听,但没有人听辨出是什么曲子。朋友告诉了他们,他们大人似的频频颔首。朋友放他们按队归位,已然安静了许多。

    朋友关闭了电脑,走到钢琴旁,站立着信手弹出几个音符。

    “谁告诉我这是从低到高,还是从高到低?”

    “从低到高!”异口同声。孩子们辨别音高和旋律的基本能力显然很强。

    “对!以后听到从低到高就全体起立;听到从高到低就全体坐下。明白么?”

    “明白!”

    “好。我们试几次。”师生之间开始了几次别开生面的音乐动作的互动转换,大部分同学反应敏捷正确,也有几个做错的,引来同伴们善意的轻笑声。

    接着教孩子们听打节奏。“你们要专心看,用心记,我做三遍,你要能模仿下来。”

    “啪!啪!”的节拍重复了9次。第一、第八次用右脚轻点地板,第六次双手击打膝盖,其余的都是双掌互击。三次击节方式的转变还真有一定难度。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的孩子较快地掌握了,慢的反复了几次,每次出现错误都会引起大家一片嘘笑声。最后老师进行了点拨,说明其转换过程是“脚手手手手腿手脚手”那些慢的孩子也很快掌握了。

    “下边我们练习师生问好。”

    突然一阵旋律飘出,几个同学马上起立——那是刚刚练习过的“起立”的音乐,别的同学立时省悟,迅速跟着站起来。

    “同学们好——”朋友柔美的声音伴随着清脆的琴声在空旷的教室里荡开。

    “你好——你好——老师你好!”孩子们这次反应全部到位,美丽清亮的童音伴着钢琴声在飘荡。

    又反复了几次,朋友弹出了“坐下”的旋律,师生同时落座。

    朋友的纤纤细指在琴键上灵巧地跳动了,幽灵似的音符在孩子眼前舞动着。孩子们迅速翻开课本,跟着曲子齐唱——“太阳下山明朝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地开。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别的那呀哟,别的那呀哟,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而我的心不仅随着这诗一般的旋律而流动,也随着孩子们活泼可爱、富有想象力的千姿百态而幸福地跳动着:他们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一边忘我地跟随琴声唱着,一边伴以各式各样的手势和表情——有学着老师单手在空中比画节拍的;有微微侧身相向,边唱边用眼睛和笑容交换愉悦欢快心情的;有低头看着课本独自沉浸到旋律和演唱中的;有两个小男孩边唱边调皮地空作着拉小提琴的姿势;还有一个在拉二胡,其煞有介事,令我忍俊不禁!

    琴声戛然而止,孩子们也从欢快的音乐中回到眼前。朋友站起来问:“谁告诉我我们刚才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唰”——手臂的森林!

    老师指令其中一位同学回答,他准确答出是新疆维族民歌。老师给以肯定,并补充介绍了民歌的名字青春舞曲和歌曲的整理者——西部歌王王洛宾老人的一些情况。接着问:“谁到过新疆?”有三只手臂举起。有人推荐:“某某,某某!某某家就是新疆的!”

    那是一个戴眼镜的文静的小男孩。老师把他叫到身边。合唱台上的气氛顿时更加活跃了。

    “老师没有到过新疆呢!请你告诉我维吾尔族人有哪些不同于汉族的生活习俗?——对了,你是维族还是汉族?哦,不是维族。好,请你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也请大家认真听,你会增长见识,学到新的知识。”

    文静的小男孩有些腼腆,但并不胆怯。“维吾尔族人,他们的服装和汉族有很大不同。他们都戴着高高的帽子”他边挠头边思考边说。老师边评论、边鼓励、边提示着他。

    “下边穿着裙子——男人也穿裙子;脚上穿,高高的马靴!”他向下探身用双手比画一下,引起一阵笑声。

    “还有么?比如他们的姑娘头发都”老师做着梳辫子的动作。

    “都扎着美丽的辫子!”回答的已不止他一个。他很快又补充到:“她们很小就开始扎辫子了,而且是一岁扎一根辫子的!”

    “哦——,我明白了!我今天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原来她们扎的辫子数和她们的年龄有关!我第一次知道!谢谢你!”老师的语气和手势显然有些夸张,逗得很多同学笑了起来。

    拍了拍那位小男孩的脑袋,送他离开讲台,老师接着说:“下边我要问一个难一点的问题:谁能告诉我热情和粗鲁有什么区别?”合唱台上马上静了下来。显然大家都在思索,也有胆子小的生怕弄出点声响来引起注意而被老师提问。

    但马上有人举手了——一个、两个、三个五个!七个!没人再举了。

    后排一位高高的男孩被叫起来回答。他也是边想边答:“热情,就是让人感到,心里很舒服;而粗鲁,让人感到讨厌。”我禁不住为他的回答鼓掌了,老师和全体同学也鼓起掌来。

    “他回答得真的很精彩!”老师评论到。“那么,请你们记住:唱这首歌的时候要热情但不要过分,过分了就显得粗鲁,就不美了!”她师范到:“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地开。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好美的声音,柔美、飘逸、婉转!大家正在陶醉,她又范唱到:“而不要这样唱——”接下来的反面师范唱得有些夸张,孩子们都笑了。

    试唱纠正几遍后,朋友显然满意了。

    接下来,又教孩子们学唱了王洛宾先生整理的另一首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次是先用钢琴弹奏三遍,让孩子们听记后试着哼唱旋律,再教给歌词,直接演唱。反复几遍,一直到比较满意为止。

    我看了一下时间,离下课已经只剩5分钟了。看来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剩余的时间怎么安排呢?我正寻思,朋友拿出来一张歌牒的包装纸说:“这一节我们练唱的两首新疆民歌都是已故著名音乐家王洛宾先生搜集整理的。这就是王洛宾先生。”她把手中的包装纸高高举起,孩子们一窝蜂似地拥上来,争着目睹音乐家的丰采。

    少倾,等涌上来的孩子归座后,她总结到:“好,现在请大家静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就学了什么内容。主要学了两首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和青春舞曲;还练习了师生问好,击打节奏,起立坐下等。还学习了一些有关维吾尔族人特殊衣着打扮的知识——感谢那位同学。现在留作业:请大家搜集有关新疆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知识,下一节课我会专门留给你们5分钟时间讲述,看谁搜集的多,讲述的好。你可以上网搜集,还可以将搜集的资料图片等带到课堂来。能讲给大家新知识的同学,我会记住你,大家也会记住你的!”

    我看了看表,下课时间到了。琴声紧随铃声响起,孩子们条件反射地起立——“同学们再见——”

    “再见——再见——老师再见!”

    逐队下合唱台,离开教室。

    “怎样?给点意见吧?”朋友诚恳地说。

    “我恨!——恨自己当年怎么不学音乐教育!要不现在也可以象你这样天天享受音乐、童心和创造的乐趣了!”我恶狠狠地说。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审核编辑:-释放